让秦腔艺术绽放时代光彩******
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,“推进文化自信自强,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。”西安易俗社是鼻祖剧社、文化剧社、革命剧社,也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单位。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上,西安易俗社有着自身的担当和使命。
新时代以来,我继续秉承西安易俗社“移风易俗、启迪民智、辅助教育、推陈出新”的办社宗旨,强化精神传承、剧种传承、剧目传承、人才传承,倾力打造西安易俗社文化研究院,收集整理百余年来西安易俗社珍贵文献资料,对老字号品牌文物保护单位的剧本、场馆、剧目、历史资料等实施全方位保护。
传承经典,保护非遗。我与同仁们一起抢救复排易俗社原创经典传统剧目《三滴血》《双锦衣》《软玉屏》《貂蝉》《夺锦楼》等本戏、折子戏本(折)80多部,同时不断打造精品剧目,创排大型秦腔剧目《柳河湾的新娘》《秦腔》《易俗社》,推出《百年易俗社》纪录片,并将《三滴血》《柳河湾的新娘》拍摄成秦腔3D电影。《三滴血》还被拍成动画片在巴基斯坦等国家的电视台播放。
易俗社不断挖掘整理百余年来博大精深的戏曲文本,同时结合时代发展需求,创排了大量现实题材作品,唱响时代主旋律。2020年,为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,我们根据同名京剧移植改编秦腔现代戏《党的女儿》;2021年,在秦腔现代戏《织梦人》中,我作为“全国劳动模范”荣誉称号获得者,饰演了20世纪50年代闻名全国的劳动模范赵梦桃,打造“以劳模演劳模”;2022年是易俗社建社110周年,我们推出了眉户剧现代戏《滚烫的年华》、新编秦腔历史剧《昭君行》、秦腔历史剧《程婴救孤》等,同时出版了《中国戏曲典藏·百年易俗社》等10余部系列丛书、20余部剧目音像制品。
为了提升和弘扬易俗社的学术价值,我积极推动易俗社走进高校进行演出和讲座,开展戏曲研学。活动期间,我和同事们会示范剧目片段、唱段,示范秦腔、眉户、碗碗腔、弦板腔、商洛花鼓、阿宫腔、线腔、同州梆子、陕北道情、汉调二簧等多种剧种,让学生们由体验、体会而至体现,了解秦腔和易俗社。
2020年,作为陕西省人大代表,我在多次调研论证的基础上,提出了秦腔的立法性保护。《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》2022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,为秦腔艺术的保护传承发展提供了法律和政策保障。
秦腔艺术历史悠久,如何更好地融入时代发展,绽放时代光彩?在我看来,不断守正创新,才是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根本。打造易俗社文化街区,让秦腔与易俗社走进更多年轻人的视野,便是其中的重要举措。
早在2016年,我和同事们就以8间女生宿舍的场地,打造了一个微型的易俗社展陈馆,介绍易俗社历史,引发社会各界关注。随后,我提出了以文旅融合促发展的思路。在各级政府的关注与支持下,2021年9月,易俗社文化街区正式开街,包括易俗社百年博物馆、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,还有露天戏台、老字号美食等,集“馆、展、演、旅游、体验互动”为一体,现已成为当地文化旅游新地标。
踏上新征程,我将继续以身作则,带领易俗社进一步以传承、保护和发展秦腔事业为主要任务,不断增强历史自信、文化自信,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,推出更多独具秦风秦韵的文艺精品。
(作者:惠敏莉,系党的二十大代表、西安易俗社社长)
武汉科大:线下线上联动 精准服务就业******
武汉科大:企业“网”上来、学生“推”出去、协会“动”起来
线下线上联动 精准服务就业
■关注大学生就业
近日,在武汉科技大学的企业空中宣讲会线下场地,担任企业招聘“校园大使”的大四学生张高翔正在紧张地忙碌着。他一边和企业对接,为同学们争取简历投递的绿色通道,一边在现场为同学们耐心答疑,精准推送企业招聘信息。
找工作遇到最难季,怎么办?线下举办空中宣讲会、为企业配备“校园大使”、每个班设有“就业联络员”……武汉科技大学采取一揽子措施,让企业“网”上来,将学生“推”出去,促协会“动”起来,助力毕业生快就业、就好业。
企业“网”上来 线下线上不缺位
“各位同学,今天下午三点,海尔智家的空中宣讲会,我们开放场地,欢迎大家现场观看企业直播宣讲,参与面试……”近日,在武汉科技大学,海尔智家的空中宣讲会在线下“闪亮登场”。
原来,受疫情影响,学生只能靠空中宣讲会了解企业招聘信息,跟踪简历投递状态。而空中宣讲会相比线下招聘会,针对性弱、互动性差,学生普遍不积极,企业也无法及时跟进学生的投递动向。
“能否将线上宣讲会同时安排在线下办?”联系好企业,安排好招聘助理,该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孟佳便将想法付诸实践。
不到半小时,现场便收到近20份简历。“感受到了学生们找工作的热情,后续我会一一跟进他们的面试进度。”海尔智家HR(人事专员)朱贤也格外上心。
该校管理学院2023届毕业生周杰提交网申后,就来到现场,进行视频咨询。经过面试,他收到了录用通知。“幸好学校安排了线下宣讲会,不然我可就失去一个好的就业机会了。”周杰说。
按照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,武汉科大还组织了网络专场招聘会。从网上向优质企业发出邀约,为企业配备在校学生担任的“校园大使”,配合企业发布招聘信息、宣传招聘渠道。在校园里展出招聘企业信息后,“校园大使”在现场为毕业生们介绍公司,引导投递简历。
学生“推”出去 精准推荐成常态
受疫情影响,学校大型线下双选会无法举办,企业对毕业生基本情况的了解常常只能靠一份简历;学生也很难广泛接触企业,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。“企业和毕业生之间可能出现某种程度的不信任。”孟佳表示。
于是,“校园大使”与企业、教师与企业的“一对一”推荐方式日益流行,这成为企业与毕业生之间沟通的快速通道,双方的适配速度和程度都明显提升。
秋招期间,武汉科大2023届毕业生吉少宝,担任了数十家公司的“校园大使”,累计推荐简历200余份。“每推荐5个人,就有1个人进面试。”推荐时,吉少宝不仅了解到每家公司的福利待遇等,还根据同学的偏好有针对性地推荐。
“郭老师,这是我的简历,往哪投啊?”临近秋招尾声,该校2023届毕业生禄芯垚向辅导员郭家麒“呼救”。“我帮你!”郭家麒常年和企业保持联系,他一边为学生修改简历,提供求职辅导,一边向HR介绍情况。多方推荐下,一个月后,湖南华菱涟源钢铁有限公司向禄芯垚伸出了“橄榄枝”。
“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在秋招前,去宜昌邦普建设项目考察,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联系,累计签约17人;计算机学院和金山办公软件签了实习协议,累计签约15人……”孟佳介绍,为了把学生“推”出去,学校还通过访企拓岗、校地合作、校企合作实现推荐学生就业工作的常态化。
协会“动”起来 服务就业不打烊
近年来,大学毕业生慢就业、缓就业现象突出。疫情下,个别毕业生甚至开始“躺平”模式。
“得让大家动起来。”该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鞠磊介绍,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改组了已经成立11年的就业与职业发展协会,增设了学院、专业、班级三级制度,每个班设有“就业联络员”,每个学院、专业设有“招聘助理”,总人数近300人。
“景旺电子晚七点召开线上宣讲会,相关专业同学可转发观看!”“硚口区直播带岗,明天下午,请转发!”……秋招高峰期,就业群日活跃用户数量过百,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、传播者和受益者。
以往,主要由辅导员了解毕业生的情况,推送就业信息,然而辅导员毕竟力量有限。“如今,每个联络员、招聘助理,就像一个个雷达,分布在全体毕业生中。”鞠磊说。
除了为每名毕业生精准推送就业信息,协会还开展“铸梦”生涯求职工作坊、训练营、AI易面系列活动。协会“秋招”时,还推出模拟面试、简历门诊服务,为求职有困难的同学提供帮扶。
“疫情影响下,学生的就业环境更加复杂,遇到的问题更加困难。”鞠磊表示,“学校将在防疫安全的前提下,努力为毕业生和企业提供一切便利服务,助力每一名毕业生找到满意的工作。”(本报记者 程墨 通讯员 徐继男 曾梓宸 尚紫荆)
(文图:赵筱尘 巫邓炎)